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绥阳
【回眸2024】绥阳:强化教育“驱动力” 奋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打印 关闭 【字号:

近年来,绥阳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谱写了一曲曲精彩华章。2024年,绥阳深入强化“大思政课”引领作用,深化“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起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教育生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绥阳县把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思政课一以贯之的主题,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拓宽“大思政课”的教育平台,有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这一年,绥阳县各学校积极探索并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地区文化特点和区域发展状况,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

在绥阳中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远足、洞穴飞拉达等实践活动,将思政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在“地心探险·助梦启航”飞拉达攀岩活动中,学子们在攀登中深刻领悟勇气与坚持的真谛。一路的并肩作战与极限挑战,让学生们心潮激荡。

“我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心理及年龄,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此次‘地心探险·助梦启航’飞拉达攀岩活动,专为高二年级设计的研学实践,既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也是我校‘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绥阳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李波表示。

办好思政课,就是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要想办得好,必须守正创新、常讲常新。2024年,绥阳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不断延伸思政教育广度与深度。

在绥阳县中等职业学校,校方与绥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达成协作,常态化开展思政教育,结对开展红色研学、优质教学课题开发、红色讲解员培育、“大思政”师资优化等方面的合作,用好用活绥阳红色文化资源扎实开展好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暑假期间,绥阳县积极与全国各高校合作,广大青年学子走进绥阳,通过暑期“三下乡”暨研学实践主题活动,将思政课堂搬到乡村一线。

期间,来自全国108所高校129支团队共计13037名大学生来到绥阳。在洞林秘境处、翡翠山水间,开展“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爱国主义教育、“青春传承·文脉赓续”中华文化传承、“深耕细作·入乡绥俗”助力乡村振兴、“青春风采绽基层·社会治理我先行”基层服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绥阳革命老区陈列室,展出的进步思想到绥阳、中央红军进绥阳、红军游击队在绥阳等7个篇章的革命故事,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向同学们展示出绥阳革命的壮丽征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文字、一个个承载着鲜血和历史的物件,无不震撼和感动在场的重庆移通学院学子;在茅垭镇,贵州大学学子与当地群众深入交流,细致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为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在枧坝镇,贵州财经大学学子在实践活动中思索乡村发展脉络,在实际触碰乡土人情中融入关怀与责任感……。

“我们平时接触红色文化都是在书本上,而这次是真真切切地来到了红色基地,深刻地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力量!”重庆移通学院学生熊浦伶说道。

“蒙以养正,圣功也。”2024年,绥阳进一步将思政课与历史、自然、艺术以及各专业课程融合,以“大思政课”启迪心智,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4年,绥阳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以“五育并举”为路径,全力实现“双减”不停步,“提质”加速度,全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优化课程设计,全面落实课后延时服务,多措并举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一幅绚丽多彩的教育“画卷”正在绥阳大地徐徐展开。

绥阳县始终把德育作为教育“画卷”的浓厚“底色”,将立德树人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领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在洋川小学,通过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将一批常态化、创新型的文明实践活动与文明校园创建相融合,引导学生成为“文明小卫士”。通过教育,让学生在心中种下尊师爱友、爱护环境、文明言行的种子,培养他们成为品德优良、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在抓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主要通过教育引导、校园文化创设、志愿服务活动、红领巾争章的德育评价体系及校、家、社协同育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洋川小学副校长袁顺敏说道。

近年来,绥阳县致力于将德育融入文明校园建设中,以提升师生文明素养,打造文明、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目前,已建成52所县级文明校园和13所市级文明校园。

厚德铸魂,强劳助行。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2024年,绥阳县利用区域资源持续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开设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推动全县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全覆盖。

在绥阳中学、城关中学,依托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创建,学生们变身“小菜农”“小花农”,参与翻地、播种、除草、浇水等农事活动,亲身体验耕种的艰辛与收获的不易,在实践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我们的课程涵盖了科学知识、传统文化、生活技能等多个方面,激发了学生爱劳动、想劳动、尊重劳动的内生动力,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并把课堂搬进基地,把单一枯燥的劳动课,上成了法治课、忆苦思甜课、农耕文化课和品德提升课。”绥阳城关中学劳动教育老师卢太飞介绍道。

8月,贵州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三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示范学校创建单位、优秀工作(教学)案例评审和第二批实践(实训)基地、示范学校复评结果,绥阳县共4所学校通过复评入选,分别为绥阳中学、城关中学、蒲场镇儒溪小学和青杠塘镇新生小学;绥阳县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

坚持“五育”并举,落实“双减”政策。2024年,绥阳县不断拓展育人场域,全面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与素养的培育。如今,绥阳县各个学校特色社团百花齐放、校园文化丰富多样、赛训体系更加完善、艺体展演精彩纷呈。“增智育才”“健体强身”“育美润心”更显成色。

“主控板其实就是小车的大脑,所有编写的程序都是下载到我们的主控板里,然后由它来驱动小车运行,完成我们的编程任务……”

每天下午4点以后,绥阳县育红小学的创意编程社团课程开始了!同学们在信息科技老师宋其辉的引导下,分组合作完成小车的硬件组装及程序的编写、导入、运行。

“机器人会动的那一刻我太开心、太自豪了!我特别喜欢编程课,因为它让我学到了如何操作电脑,如何编写程序和拼搭机器人,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三年级学生罗千竣通过一学期的编程课对信息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

目前,育红小学已成立了30多个精品社团,内容涵盖了计算机运用、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等。其中,仅编程社团课程就包含了3D创意设计、机器人编程、趣味编程等,丰富的内容吸引了三年级到五年级的120名学生加入,而这仅是绥阳县各校多彩社团创建的一个缩影,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绥阳各校各种特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节。

在绥阳实验中学,每逢课后总有一群孩子准时出现在绿茵场上。在一停一传中磨炼团队合作,在次次射门中体悟拼搏,在滴滴汗水中寻找快乐;在实验中学剪纸工作坊内,一张张普通的红纸,经过同学们灵巧的双手和独特的构思,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化作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案;在绥阳思源实验学校篆刻社团教室,同学们认真雕刻着每一刀,填涂着每一笔,方寸之间展现无穷魅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绥阳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

2024年9月,在遵义市第40个教师节表扬活动中,绥阳18位教育工作者获表扬,包括6名“优秀教师”、5名“优秀乡村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各3名以及1名“优秀支教教师”;11月,遵义市教育体育局表扬了2024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集体及个人。在68个先进集体中,绥阳县绥阳中学、绥阳县诗乡中学、绥阳县风华高级中学榜上有名。在158名先进个人中,绥阳县有10名教育工作者、教师获表扬。

“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就是良心教育、感恩教育、真善美的教育。因为自己也来自农村,所以教育学生要专心学习,用心去做事,一步步成长,让学生全面发展,在每个学科里都能汲取营养,成为更好的自己,打好基础,成为学习标兵,以后走出社会成为社会栋梁。”2024年市级优秀教师周洪静这样说道。

在绥阳,无数教育工作者将青春年华留在三尺讲台,在教育沃土上匠心教书、慧心育人,丰盈自己,启迪同行,温暖学生,为莘莘学子筑起梦想的桥梁。

2024年绥阳高考特控线上线率同比提升了11.97%,本科上线率同比提升了17.27%。成绩的背后是努力耕耘。2024年,绥阳持续打好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化教师激励保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更进一步,为教育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从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升级加力,到“五育”融合强力推进,再到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绥阳县始终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点谋划、高位推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持奋进之笔,书育人新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