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时35分,该回家了!”2月8日,元宵节,也是陈攀赓坚守疫情防控新闻战线的第16天。制作完新闻视频,一脸疲惫,本想蜷缩在单位沙发上小眯一会儿,不料醒来时又是深夜,只好继续蜷缩下去,在沙发上睡了一晚。
陈攀赓是绥阳县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一名部室负责人,一名中共党员。春节到现在,仅大年初二休息了一天,就是那一天,也未完全闲下来,而是在策划第二天的采访工作。
一声收到 一种动力 一份担当
“每天早上8点出门,22点以后回家,日均工作13.5小时,有时更晚,晚得媳妇都懒得问,”尽管如此,陈攀赓作为绥阳县融媒体中心采访部副主任,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每天除了完成记者调配工作外,还主动承担大量新闻采访任务,少则2条,多时4条。
战“役”打响,记者吃紧,加上两名记者请假,绥阳县融媒体中心原本11名记者只剩下9名。
“是的,加上陈攀赓本人,只有9名记者,需要每天负责电视、报纸、网站、微信、抖音等平台供稿,更要对接上级各类媒体平台,”绥阳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彭坤煜称,加之有的记者一岗多职,9名记者怎么分配?着实考验人。
“排兵布阵,谋定后动是关键,必须目标精准,任务量化,全员参战。”深夜,陈攀赓找到单位负责外宣工作的同事,一起梳理出35个宣传选题,制定了“作战计划”。
唐郑:收到!
李艳:收到!
黄云:收到!
刘家丽:收到!
……
工作群里,“作战指令”发出,一声声“收到“,就是一份份支持的力量,是信任的聚焦,也是力量的凝聚,更是陈攀赓坚守的动力。看到疫情防控新闻宣传有序开展,陈攀赓缓舒了一口气。
自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全员上岗以来,绥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采写疫情防控新闻148条,有82条分别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经济日报、中新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遵义日报、遵义电视台、遵义晚报等中央、省、市媒体平台发布。
“这10多天我们的记者采写了92条电视新闻,每天播出时长增加至17分钟以上,比平日增长了54%,”彭坤煜表示:“就连粉丝量仅9000多人的‘绥阳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也活跃起来,浏览量由每天300余人增加至1500余人,最多时有2600余人,提升了5倍多。”
三次留宿单位:一次是忧 一次是忙 一次是倦
平日,陈攀赓把90%的时间用于新闻采访,而这些天,采访时间占比降到85%,因为新闻热线实在太多,纷纷请求调配记者前往报道。
陈攀赓经常遇到记者不够用的情况,要么分清轻重缓急进行调配,要么一遍遍向电话那头解释沟通,很多时候只能自己上,因为这样,住在县城的陈攀赓有三次没回家过夜。
2月1日,陈攀赓下乡采访归来,听闻刚刚采访地点有武汉返乡群众出现发热症状,正送医院就医,而采访对象恰好与该名群众接触过。
“想想真是担心,女儿才一岁多啊,万一我真的有事,传染给家人怎么办!”医院、卡点、乡镇、村组、社区、超市……尽管陈攀赓这些天接触的人不少,但这次真有些后怕,更多的是不安。“虽然平时无法陪伴家人,但也不能给家人‘添乱’”,那一夜,陈攀赓决定在单位“隔离”。
“那人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就是普通流感。”第二天,有人特意打电话告诉陈攀赓。
“听到消息那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陈攀赓趁起身子,立马联系了一条社区新闻,挎着摄像机“轻装上阵”。
2月5日,陈攀赓下乡采访了2条专题新闻,晚上20时,刚吃过饭的陈攀赓准备加工整理新闻素材,却又一次接到电话:“县里21时有个紧急视频会议,麻烦你们报道一下。”
陈攀赓放下手中工作,拎着机子再次出门,会议结束,已是22时。
“新闻不过夜,明天还有明天的任务。”陈攀赓回到单位,先在工作群里发布了第二天的采访任务,随后写稿、剪辑、上传。
“快4点钟了,算了,不回去了!”陈攀赓又在单位睡了一夜。
2月8日,陈攀赓又在外奔忙一天,采写制作完2条新闻后,累瘫在沙发上,又一次留宿单位。
“尽管平日下班很晚,但都会回家,那三天没回家,我生怕他出事。”妻子邓雪丹表示,前几天看到他口罩湿了,就晾干了再用,或者新旧套着用,特别担心,后来我托亲戚给他找了几个质量好些的口罩,总算才放心些。
于细微处见党性、见责任、见奉献
“他是宣传战线的‘四员’标兵,调度员、作战员、宣传员、技术员,四类角色连续更替,更是我们单位一员猛将!”绥阳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石芝谋这样评价陈攀赓。
陈攀赓父亲早年去世,从小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大学毕业后当过销售、开过酒吧、在医院做过文员、从事过驻村工作,母亲一直希望他能找份有正式编制的工作,2017年,成功考入绥阳县外宣中心。
那时,正值全县机构改革,绥阳县外宣中心与绥阳县电视台面临机构整合,电视台需要一名电视摄像记者,陈攀赓去了,没有在外宣中心呆一天,后来,两家单位整合成立绥阳县融媒体中心,他依然奋战在电视摄像岗位。
“现在的工作确实很忙,但是我很喜欢。”陈攀赓常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能够进入新闻单位很幸运,要懂得知足和感恩。
“虽然我在调配记者,但是,要想让同事配合工作,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至少要在执行急难采访任务上带个头。”每次采访,陈攀赓从未忘记中共党员的身份,除认真完成采访工作外,常常帮助采访对象和村民做一些暖心的事。
2月4日,陈攀赓到风华镇采访一则村民自发捐赠白菜给易搬群众的新闻,采访对象余德会想捎两麻袋白菜给县城的亲戚,地址在千工堰小区,但由于县城实行交通管制,私家车辆无法进入,余德会犯了难。
“大姐,您放心好了,我们帮您送,我们单位就在千堰小区。”陈攀赓告诉余德会,稍后风华镇政府会安排车辆送自己进城,可以帮她把白菜带回去。
“小兄弟,谢谢你哟,他们好几天没有下楼买菜了。”余德会感激连连。
“孃孃,口罩这样戴不对哟。”村民王大琴不会正确戴口罩,陈攀赓绕到身后,主动上手帮她,并提醒她这些天一定要戴口罩出门,头发花白的王大琴乐得合不拢嘴。
在战“疫”关键期,单位向绥阳县新闻传媒公司借来一辆采访车,却没有司机。采访期间,陈攀赓一边采访,一边就充当司机,采访归来还兼职“外卖小哥”,帮助同事到食堂取盒饭。
“新闻记者就是这样,越是危难之际越是不能缺席,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多是鼓舞士气、凝心聚力的事,”寒风冻骨,心却炽热,陈攀赓也希望疫情早些过去,多抱抱一岁半的女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