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绥阳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途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采取多项有力举措,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生产性保护有机融合,探索“非遗经济”新模式,有效激发非遗的“生产力和生命力”,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是“公司和农户”相聚合,实现规模化生产。绥阳县空心面制作技艺于2015年被成功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充分用好空心面制作技艺,并利用好洋川街道雅泉社区十组大部分村民掌握空心面制作技艺的优势,绥阳县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推行“抱团发展”模式,以研发、传承、推广绥阳特产纯手工空心面为主,带动村民生产空心面,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是“苗药和苗绣”相结合,实现个性化发展。遵义九苗益草科技有限公司“苗族药枕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信梅创新将苗绣和其祖辈留下的苗药技艺相结合,加工制作白苗药枕、药垫等传统中草药康养系列产品,此类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另外,“苗族药枕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信梅每年通过开展白苗医药、白苗刺绣等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能培训,带动群众从事种药、采药、制药、装枕装垫、刺绣等工作,助农增收致富。
三是“产品和旅游”相融合,实现特色化营销。绥阳县以省级非遗项目“苗绣”为载体,通过聘请“苗绣”传承人杨林凤到绥阳县职业中学担任教师,以授课形式为“苗绣”技艺培养传承人,并生产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苗绣屏风、苗绣饰品等传统绣品,同时,将该非遗产品与枧坝镇冯村村尖山苗寨的特色文化、传统节日等相结合,实现产品与特色旅游深度融合,并在枧坝镇冯村村开设鹏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每年的苗族踩山节,都会吸引近万游客来尖山苗寨踩山坪参观。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吸引游客们购买含有苗族刺绣元素的民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