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问题
一是乡村学校的“空壳化”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乡发展失衡,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乡村中小学生纷纷涌向城镇(主要是县城),乡村就读学生锐减,“空壳学校”或“麻雀学校”数量猛增。同时,一些农户来到城镇租房“陪读”,教育成本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加重。
二是乡村教育的瓶颈尚未解决。一方面,一些地方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备老旧、破损且无专业人员管理、信息资源闭塞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在一些小的学校,一个教师要承担不同年级的多种课程,繁重的工作让他们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而新招聘的教师就让直接上岗,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也出现不少新情况,城乡中小学教师教学压力增大,学生流动和寄宿制下管理难度加大,师生心理健康程度下降。
二、建议
1.高度关注农村学校“空壳化”现象。一方面,让乡村“留住人”。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因地制宜统筹产业规划、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因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留住群众,特别是处于婚育年龄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留住骨干和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城乡间教育等公共资源有序流动和交换。
2.师资队伍建设投入。既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也要考虑每一所学校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合理性;新招聘的特岗教师应该跟岗学习2-3年(首先是充当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副高级教师的助教,之后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从教,特别是班主任教师)。
3.教育资源投入。教育硬件设施设备应该是根据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学生的发展需求逐年投入、更换或者是增添,而不是像2018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那样一次性投入,之后就是多年不管,特别是教师办公电脑,由于现在乡镇上学生减少,学校办公经费实在紧张,需要政府投入,改善办学环境,规范管理体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能让乡镇上的教师安下心来搞教育。
4.以教师素质提升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使他们坚定对乡村孩子、乡村教育的信仰并充满人文情怀。出台相应激励措施,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在现有农村教师培训基础上,让乡村教师能够“走出去”,获得更多前往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跟岗、带教的机会。
对绥阳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05号建议的答复
肖迪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如何振兴乡村教育的建议》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县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或迁移,农村边远学校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大幅度减少,由此产生了农村学校“空壳”现象,严重影响到这些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学工作,我们在认真研究分析全县学校布局及学生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六大措施,努力破解我县农村学校空壳难题。
一、大力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近年来结合我县学生流动现状,我县对全县中小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规划和调整,逐步减少农村中小学校,合并部分乡镇村级小学,同时为有效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将原教体局迁移改造成第三小学,将闲置的原风华中学维修改造新建第七初级中学,新建第三实验小学和第四、第六幼儿园,使全县中小学校的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二、积极探索办学模式改革,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调整学校布局的同时,为了既满足人民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需求,又保证学校能够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解决农村学校“空壳”问题,近年来,我县开始探索办学模式改革,把地处边远的农村初中和小学合并,组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了小学、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妥善解决了被撤并乡镇所在地初中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三、加大投入,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学校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学校均衡发展步伐,一方面不断加大农村经费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更新农村学校设备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绩效考核统筹向农村教师倾斜。
四、提高薄弱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生人数较少的农村学校也能正常运转。近年来,我县对小学不足100人的农村薄弱学校,在执行中央和地方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小学100人/所超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保证了人数较少的农村薄弱学校的正常运转。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师资队伍均衡。一是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县域内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机制。2023年,我县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276名教师跨校跨区域上岗(其中:7名优秀教师从县城学校到乡镇学校任教,68名中学教师竞聘到小学任教,2人通过组织调配到岗),40名教师通过“三区支教、北之光”政策在市、县内交流,交流率10.13%,解决了个别超岗学校教师不愿调出、缺编学校进不了人的问题。二是多种形式配备乡村教师,加大教师补充力度,统筹考虑学科教学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重点补充短缺学科专业教师,年均补充“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研究生80余人,其中2022年我县引进研究生10人,全县乡村学校和幼儿园招聘特岗教师75人。2023年我县招聘幼儿园教师40名、引进人才20名。2024年计划通过“特岗计划”为乡镇中小学招聘补充教师40名,有效缓解了我县乡镇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三是强化培训提升。依托“国培”“省培”计划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业务培训等,对农村学校校(园)长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年使用培训经费总量占教育公用经费的5%,通过借助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我县校(园)长和教师培训的层次和水平。
六、切实关注弱势群众,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加强弱势学生群体工作。建立留守、贫困儿童弱势学生群体调查登记制度,实行特殊儿童建档立卡立档制,准确掌握学生信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要;建立多个责任部门组成的关爱体系,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二是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建立包保责任制,健全教育、民政、司法、公安等部门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控辍保学质量水平。三是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继续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为农村贫困学生建立档案,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除享受规定的“两免一补”资助外,我县又免除经济贫困生的校车费、书费、伙食费,接受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再次感谢您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绥阳县教育体育局
2024年6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